首页 > 都市小说 > 阿耶玳,苗语,我们的根 > 第63章 红指印的族谱

第63章 红指印的族谱(2/2)

目录

"可以,但要有仪式感。

"吴晓梅想了想,

"我们去鼓楼,在务婆唱歌的地方拍。这样照片里不仅有银牌,还有文化语境。

"

第二天清晨,龙安心借来村里最好的智能手机,和吴晓梅一起来到鼓楼。务婆已经坐在她的老位置上,银牌用红绳挂在颈间,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芒。

"婆婆,

"吴晓梅用苗语解释,

"我们要拍银牌的照片,给汉人官看。

"

务婆点点头,将银牌托在手心,调整角度让它反射阳光。龙安心连拍数张,选出一张最清晰的——苍老的手掌中,银牌上的图案清晰可见,背景虚化的鼓楼柱子上还能看到雕刻的古歌片段。

回到合作社,他们将所有材料装订成册:手写谱系、家族树彩图、银牌照片、扫盲课本复印件,还有一份龙安心熬夜写的《苗族古歌文化价值阐述》。最后,吴晓梅用蓝靛布做了个封面,绣上

"务氏歌脉

"四个字。

"完美,

"龙安心合上材料,

"明天我就送去县文旅局。

"

然而,材料的提交过程并不顺利。县文旅局非遗科的张科长——一个戴着厚眼镜的中年男子——翻看着那份精心准备的申请,眉头越皱越紧。

"这个...不太规范啊,

"他推了推眼镜,

"我们需要的是标准的家族谱系表,最好是用民政局的模板。这个树形图虽然好看,但系统里没法录入。

"

龙安心耐心解释:

"苗族传统上就是用这种图形记录家族关系。您看,信息都很全,每一代歌师的特长都标注了...

"

"还有这个银牌,

"张科长继续挑刺,

"怎么证明它就是歌师传承的信物?上面连个字都没有。

"

"图案就是苗族的文字,

"龙安心指着照片,

"这个人形代表歌师,波浪线是声音的象征...

"

"象征,象征,

"张科长不耐烦地打断,

"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证据。比如毕业证书、师承协议,最次也得有老照片吧?

"

龙安心深吸一口气,努力保持礼貌:

"张科长,苗族历史上长期没有文字,很多传统都是口耳相传。务婆已经九十二岁了,能提供的材料就这些...

"

"那就难办了,

"张科长合上材料,

"没有规范材料,系统审核通不过啊。现在国家对非遗资金管得严,万一以后审计...

"

"您看这样行不行,

"龙安心灵机一动,

"我们补一份声明,由村委会和寨老联合证明务婆的歌师身份,再附上她近年传承活动的照片和媒体报道。

"

张科长考虑了一会儿,勉强点头:

"先这么办吧。不过...

"他压低声音,

"实话告诉你,今年县里的非遗资金紧张,优先考虑能带动旅游的项目。你们这个古歌传承...是不是考虑包装成'民俗表演'?那样申请'非遗展示基地'更容易批...

"

龙安心握紧了拳头,又慢慢松开:

"张科长,苗族古歌不是表演,它是活着的史诗,记录了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。务婆会的一首《开天辟地歌》就有五千多行,比《荷马史诗》还长...

"

"我知道,我知道,

"张科长敷衍地摆手,

"但上面要看的是经济效益。你说这些歌有几个人听得懂?不如搞点短小精悍的,加上舞蹈动作,游客喜欢...

"

走出文旅局大门,龙安心站在台阶上久久不动。九月的阳光依然强烈,但他心里却阵阵发冷。远处,一群游客穿着租借的

"苗族服饰

"——那些实际上与本地传统毫无关系的花哨服装——正在摆拍。导游拿着喇叭喊:

"来,看这边,笑一笑!体验原生态少数民族风情!

"

回到村里,龙安心没有立即去找务婆,而是独自爬上寨子后面的小山包。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村寨——鼓楼、吊脚楼、新修的合作社厂房,还有远处层叠的梯田。秋风送来稻谷的清香,也带来了务婆隐约的歌声。老人正在教几个孩子唱《节气歌》,稚嫩的童声与苍老的嗓音交织在一起,飘荡在山谷间。

"就知道你在这儿。

"

吴晓梅的声音从身后传来。龙安心回头,看见她拎着个竹篮走上山坡,额头上挂着细密的汗珠。

"给,

"她在龙安心身边坐下,从篮子里拿出两个还温热的糯米粑,

"阿妈刚做的。

"

龙安心接过粑粑,却没什么胃口:

"申请交上去了,但那个科长...

"

"刁难你了?

"吴晓梅似乎早有预料,

"很正常。我小学毕业时办户口,派出所非要我证明'我爸妈是我爸妈',因为我家没出生证。

"

"怎么会...

"

"我妈在家生的我,

"吴晓梅平静地说,

"接生婆前年过世了。最后是务婆带着十个寨老去派出所,集体按手印证明我的身份。

"

龙安心咬了一口糯米粑,甜味在口腔中蔓延,却驱不散心里的苦涩:

"那个科长说,古歌不如民俗表演好申请资金...

"

吴晓梅的手突然握紧,捏扁了手里的粑粑:

"二十年前,政府派人来寨子里'采风',录了务婆唱的三天三夜古歌。后来听说出了唱片,务婆一分钱没拿到,连名字都被写错。

"

她望向远处的鼓楼,声音低沉:

"我外婆说,五十年代更糟。学校禁止说苗语,抓到要喝皂角水。务婆的哥哥因为偷偷教孩子们古歌,被罚在太阳底下跪了一天...

"

这些往事像一把钝刀,慢慢割开龙安心对

"民族文化保护

"的美好想象。他意识到,务婆不愿按手印的背后,是一代代苗族人对文化剥夺的痛苦记忆。

"那为什么...

"他犹豫着问,

"务婆还愿意配合申请?

"

吴晓梅的目光变得柔和:

"因为她知道你是真心想保护古歌。那天你冒雨追回绣片,她就说'这个汉人娃娃不一样,他的心听得懂苗语'。

"

夕阳西下,务婆的歌声渐渐停息。寨子里升起袅袅炊烟,孩子们嬉闹着回家吃饭。龙安心和吴晓梅并肩走下山坡,影子在身后拉得很长。

"我想再试试,

"龙安心突然说,

"既然县里看重经济效益,我们就证明古歌也能创造价值。

"

"怎么证明?

"

"把古歌转化成旅游资源,但不是低俗表演。

"龙安心的语速加快,思路逐渐清晰,

"比如开发'古歌徒步路线',每个站点讲一段迁徙故事;或者做'古歌晚餐',每道菜对应一句农事歌谣...

"

吴晓梅眼前一亮:

"还可以把务婆的银牌图案做成文创产品!真品留在她身边,我们只卖复制品和衍生品。

"

两人越说越兴奋,回到合作社立即着手起草补充材料。这次,他们从经济效益角度重新包装申请:古歌传承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计划、文创产品的市场预测、甚至包括张明之前做的外国游客对原真文化的偏好调查。

一周后,龙安心带着厚厚一叠补充材料再次来到文旅局。张科长翻看着那些图文并茂的计划书,表情渐渐松动。

"有点意思,

"他指着

"古歌晚餐

"的创意,

"这个可以和县里的'美食节'联动。不过...

"他压低声音,

"你们得在材料里多加几个'民族团结'、'乡村振兴'这样的关键词,上面爱看。

"

龙安心强忍翻白眼的冲动,点头应下。离开前,张科长突然问:

"那位老歌师...真的九十二岁了?

"

"嗯,还能唱三天三夜不重复。

"

"啧啧,

"张科长摇摇头,

"我奶奶七十就痴呆了...这样,你们准备一段五分钟的录像,老人家用普通话简单介绍下古歌,再唱一小段。这样评审会直观些。

"

这个要求让龙安心犯了难。务婆一辈子生活在苗寨,汉语只会简单的日常用语,更别说对着镜头说话了。但为了申请成功,他决定试一试。

回村后,龙安心和吴晓梅精心设计了一段

"台词

",用最简单的汉语介绍古歌,还特意选了一段旋律优美的《蝴蝶歌》片段。他们反复教了务婆一整天,老人学得很认真,但浓重的口音和语法错误让效果大打折扣。

"算了,

"最后吴晓梅放弃道,

"还是让务婆说苗语吧,我们加字幕。

"

拍摄当天,务婆穿上了她最好的苗衣——那件六十年前结婚时穿的绣花对襟衣,已经洗得发白但依然精美。面对镜头,老人出奇地镇定,用苗语缓缓说道:

"我是务妞,九十二岁。我从六岁学歌,跟阿妈学,阿妈跟阿妈的阿妈学...我们苗家没有文字,歌就是书,歌就是路,歌就是命...

"

她没有按准备的稿子念,而是即兴发挥,声音低沉有力。说到动情处,老人突然唱起了《开天辟地歌》的第一段,苍凉的歌声在鼓楼里回荡,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。镜头外的龙安心虽然听不懂歌词,却感到一阵莫名的颤栗。

录像连同补充材料一起提交后,龙安心做好了长期等待的准备。没想到三天后就接到张科长电话:申请初步通过,下个月州里专家会来实地考察。

"太好了!

"龙安心挂掉电话,第一时间跑去告诉务婆。老人正在鼓楼前晒太阳,闻言只是微微一笑,仿佛早已料到这个结果。

"汉人娃娃,

"她用苗语说,

"你知道为什么我最后同意按手印吗?

"

龙安心摇头。

"因为我想通了,

"务婆的眼睛在皱纹中闪闪发亮,

"汉人的纸会烂,但按在上面的苗家手印不会变。一百年后,有人看到那个红印子,就知道务妞这个人真的存在过,真的唱过那些歌...

"

她的话让龙安心喉头发紧。远处,合作社的烟囱冒着白烟,阿吉的摩托车载着新采摘的野果驶进院子,几个妇女笑着搬运包装材料。在这个看似普通的苗寨里,古老与现代正以奇妙的方式共存,而九十二岁的务婆,就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活桥梁。

考察日定在十月十五,正是苗家的

"吃新节

"。龙安心计划让专家们体验最原汁原味的苗族文化——务婆主持祭祀仪式,村民表演传统歌舞,当然还有合作社的

"十二个太阳

"果脯和古歌文创产品展示。

一切都在有序准备中,直到考察前三天,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打乱了计划。连续两天的降雨让进村的路泥泞不堪,更糟的是,务婆因为冒雨采药发起了高烧。

龙安心冒雨去看望老人时,她正躺在床上,额头滚烫,却坚持要起来练习普通话。

"别急,婆婆,

"龙安心按住她,

"先把病养好。考察可以改期...

"

"不行,

"务婆虚弱但坚定地说,

"歌师答应了的事,死也要做到。

"

她让龙安心从床下拖出一个旧木箱,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几十个笔记本——那是务婆几十年来记录的古歌歌词,用汉字和苗语符号混合书写。

"拿着,

"她递给龙安心最上面那本,

"这是我整理的《祭祀歌》全本,考察用得上...

"

龙安心接过笔记本,发现扉页上贴着一张老照片:一个苗族少女站在鼓楼前,手里捧着什么。照片已经发黄,但少女眼中的光芒依然清晰可见。

"这是...

"

"我十六岁,

"务婆的声音带着怀念,

"那天是我第一次独立主持'鼓藏节'祭祀。手里捧的是牛角杯...

"

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日期:1946年秋。龙安心突然意识到,这张泛黄的照片,可能就是务婆唯一一张年轻时的影像,也是她能提供的

"传承证明

"中最接近官方要求的一份。

"婆婆,这张照片能借我用一下吗?考察结束就还您。

"

务婆点点头,闭上眼睛。龙安心小心地将照片夹进笔记本,冒雨返回合作社。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下,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。他想起了务婆的那个红指印,想起了她说的

"纸会烂,但手印不会变

"。在这个数字化时代,九十二岁的老歌师用最原始的方式,为自己的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
考察能否通过已经不那么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有人记得,有人传承,有人愿意为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作证。

---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