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章(1/2)
前面的儿女们在说事儿,后面的大人们也谈的热火朝天,都在把自家筹码抛出来。
蒋六夫人就道:“我是个有话直说的人,我们家中将来南薰坊的宅院肯定是老大继承的,但是罗娘子放心,家中还有金梁桥的一处铺面,油面粉墙,一共五间,后头还有库房,如今给别人开茶庄,一个月赁钱就十五贯,另外还有我嫁妆里的一百亩水田都是给她们的。”
罗玉娥也道:“既然您坦诚相告,我也不藏着掖着了,我们还有一处在州桥那边的宅子,赁出去给别人住,将来这座宅子也是给我家大姐儿做嫁妆的。另外,甜水巷的宅子,您也是看到了的,这些地契房契本也是我女儿一人买的,更何况她有这门手艺,一年少则也有一二百贯,多则三四百贯的进账。”
二人说完都相视一笑。
这个时候罗玉娥才感觉到诚意,真正想做成亲家的,必定都是以诚相待。
听罗玉娥说完,蒋六夫人心中愈发满意,都说绣娘是吃青春饭,但即便如此,人家年轻的时候都能攒下大笔家业了,一年三四百贯,那三年就能上千贯了。
她也握着罗玉娥的手道:“之前我长子成婚的时候,我还卖了一处铺面,给我那长子媳妇是五百贯的聘金,日后给小儿媳妇亦是如此。”
如此罗玉娥也就满意了,五百贯可不是一笔小钱,难得的是蒋六夫人没有厚此薄彼。
到了仁王寺门前,锦娘则随大人们一处礼佛,每拜一处佛,就让阿盈拿了钱袋子来,抓一把钱到功德箱中,蒋六夫人心想,这魏娘子肯定比她母亲说的还要有钱,只是不显山露水罢了。
中午便在此处吃了一处斋饭,锦娘果然吃到了蒋羡说的干焖笋丝,倒着实可口,还多吃了半碗饭。
因为男女有别,在仁王寺蒋羡就自动去了前面,后来离别的时候双方也没见到面。
锦娘则是一回家,就扑到了绣屋里,陈小郎把今日要绣的人都记下来了,锦娘见了册子,竟然还有三笔生意,绣一条竹叶的领抹,一双鞋面、一对荷包。
领抹六百文,鞋面三百文,一对荷包六十文,倒是也有九百多文。
她正开始拿布开始裁,就见罗玉娥进来,眼神暧昧的问道:“锦娘,如何啊我看那位蒋十六挺不错的,一表人才的样子。”
“娘,他比我小三岁。”锦娘看想她娘。
罗玉娥摆手:“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。更何况,他这个年纪可正好。”
“什么正好”锦娘不懂。
罗玉娥这话倒是不好跟女儿说了,自古男人年轻些,女人受孕也容易些,女儿常年熬夜绣花,气血不足,之前减肥,人虽然漂亮了许多,但头发也掉了不少,若是找个年轻的,未必不能有采阳补阴之效用。
想到这里,她又把蒋六夫人说的家底说了出来,“她家原本也是家境殷实,分家的时候就分了个三进大宅带花园的,另外还有一处两进小宅,两处铺面和五百亩地。只是她女儿出嫁的时候,就把那间宅子卖了,又陪嫁了三百亩田过去做嫁妆,到了长子成婚,又卖了一处铺面,如此家业才凋敝许多。”
锦娘知晓有钱人眼里的穷,和穷人眼里的穷是不一样的,有钱人可能是阶级滑落,平日赏花品名,买古玩字画的乐趣减少了,但穷人的穷就是吃不饱穿不暖。
又听罗玉娥说起蒋家若分家,能够分到的东西云云,她倒是很诧异:“没想到蒋六夫人这般有诚意。”
这倒是说的很清楚。
罗玉娥也笑道:“是啊,难得见到这么坦诚的,我也是据实以告。”
“娘,您干嘛说我一年能挣那么些啊”虽说按照现在赚钱的这个速度,她差不多一年可以赚三百贯,但……
罗玉娥道:“这叫抬身价,咱们家已经是够老实的了,你可知道别人家里更是靠媒婆一张嘴吹的上天入地的。”
另外一边,蒋六夫人已经是智珠在握,她正和蒋六爷在用饭,屏退了下人,咳嗽了几声,才把今日这一切都说了,还道:“她还有个弟弟,跟着吴翰林读书,吴侍诏夸她弟弟天资纯粹,虽然不是那等天赋绝伦之人,但学起来心无旁骛,也是可造之材啊。”
蒋六爷帮她拍了拍背:“你也别太操劳了,既然决定了,到时候咱们派人送草贴过去就是了。这亲还得赶紧结,如此也能遏制一些流言蜚语。”
见丈夫语气和缓了些,蒋六夫人也松了一口气,原本长房的延哥儿和羡哥儿关系也很亲厚,也是被人中伤成那等不堪的关系,后来在刘家亦是如此,刘计相还是她远房表兄,不曾想也听信这般谗言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